新经济掀起港股“打新”潮 公募静候最佳狩猎时机
伴随A股市场IPO常态化及市场风格转变,“打新”收益明显下滑。据统计,2017年A股市场新股上市平均开板涨幅为265%,较2016年的426%大幅降低。
与此同时,不断刷新历史新高的港股市场却因众多新经济股的隆重登场,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打新热况。众安在线、阅文集团、易鑫集团及近期上市的希玛眼科,无一不以火爆的认购场面及上市后惊人的涨幅赚足了眼球。
数据显示,近年来越来越多被称为“独角兽”的新经济公司选择在香港市场上市。不少内地投资者对这些公司耳熟能详,看好其发展前景,更想进一步分享这批公司上市带来的红利。而继沪港通、深港通开通后,港交所正在酝酿的“新股通”让这些投资者们看到了希望。
在资金“北水南下”的推动下,港股走出了一轮大牛市。在此背景下,内地与香港IPO市场能否趁势而上,实现互联互通?这一历史性突破对两地投资者影响如何?去年在港股市场收获颇丰的公募基金,又是如何看待港股市场这场新经济盛宴的呢?
港股重现“打新”盛况
“现在港股打新真是前所未有的火爆。”一位资深港股投资者对于近期港股“打新”盛况如是评价。
2017年9月28日,顶着“金融科技第一股”头衔的众安在线在港上市。稀缺的商业模式及蚂蚁金服、腾讯和中国平安(93.55, 0.15, 0.16%)三大股东的“加持”,令该公司在路演期间便受到了机构投资者的热烈追捧,最终获得超额认购近400倍。
同年11月7日,腾讯分拆的阅文集团公告发行价确定为每股55港元,翌日正式挂牌上市。刚一开盘,这个数字便跃升至90港元,并一度摸高至110港元。即使最终收盘价回落至102.4港元,阅文集团的市值依然超过900亿港元。该股当天成交金额高达141.7亿港元,占市场总成交额的10.2%。
新年伊始,伴随港股不断刷新历史新高,新股上市创造的奇迹还在上演。由腾讯主席马化腾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认购的希玛眼科,IPO公开发售获得至少1557倍超额认购,问鼎今年港股市场的“超购王”。希玛眼科在1月15日以5.35港元开盘,远超其发行价2.9港元。此后数日,该股股价继续大幅上涨,最高涨幅接近5倍。
“之前看到众安上市时铺天盖地的新闻以及上市后接近20%的涨幅就心动了,后来阅文、易鑫、雷蛇的IPO都尝试参与。虽然只在雷蛇上中了一签,但上市当日能以32%的收益卖出也算是旗开得胜。”一位首次打新的港股投资者如此表示。
另一位投资港股的资深股民王先生坦言,去年以来港股、美股市场上科技股的爆发,加上有互联网巨头腾讯等股东的“背书”,令他对这类新上市的高科技成长股充满信心,因而积极投入了打新市场。“如果赶上一些明星企业上市,我会用上9倍杠杆,这样可以提高中签率。很幸运,我在阅文上中了好几手,上市当天抛出不仅回本,还大赚了一笔。”王先生说。
的确,与A股上市机制不同,香港新股供给量十分充足,近年来香港的股票发行数和配售额都是全球最高。此外,相较于A股“打新”犹如摇号抽奖,香港新股市场根据“认购愈多,分到愈多”的公平机制分配,人人有份,一手中签率多为100%,剩下的再按照比例递减的机制去分配。即便是类似阅文集团和希玛眼科这样极度火爆的新股,一手中签率也分别高达7.7%、8%,远高于A股。
不过,由于市场对于公司的解读和反应趋向于更透明,且港股没有涨跌停板的限制,新股上市首日往往就可以充分完成上涨或下跌的动作。这也就意味着,港股“打新”并非稳赚不赔。
据资讯数据统计,2017年以来,共有192只股票在香港市场上市,131只股票上市当日实现上涨,占比近7成。其中,涨幅超过100%和下跌超过10%的股票数量分别为19只和16只。
完善互联互通市场版图
在业内人士看来,2017年可圈可点的香港IPO市场,在已经到来的2018年里前景将更为乐观。
一方面,香港市场在2017年底迎来了“20多年以来最重大改革”——允许“同股不同权”的公司在主板上市。根据规定,未来没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、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、已在欧美成熟市场上市的创新型公司都可在香港主板上市。另一方面,H股全流通试点的启动也将令港股市场更具吸引力,从而进一步推动赴港上市热潮。
德勤在一份报告中表示,上市规则修订及拓宽香港上市制度的计划,将有助于提升企业在香港市场上市的意愿。目前近160家企业递交了上市申请,其中至少有5家来自科技、金融、生命科学及医疗行业的企业,可能会在香港市场进行大规模融资发行。德勤预计,2018年,香港市场会有150只至160只新股上市,融资额在1600亿港元至1900亿港元。
伴随互联网及新兴科技的兴起,港股的IPO市场生态也在发生改变,越来越多的“独角兽”公司开始出现在上市名单上。据了解,小米、蚂蚁金服、平安好医生、微医、点融网等科技类公司均有很大机会选择在香港上市。
不少内地投资者对于这些公司耳熟能详,看好其发展前景,更想进一步分享这批公司上市带来的红利。继沪港通、深港通开通后,港交所正在酝酿的“新股通”让这些投资者看到了希望。
2017年8月28日,香港交易所(301.8, 4.40, 1.48%)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办公室发表研究报告称,在沪港通和深港通完成连接内地与香港的二级交易市场后,香港交易所提出的新股通计划将能连通两地的一级集资市场,令证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趋于完整,为内地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突破性的契机。
格隆汇港股研究员表示,新股通开通后,势必会掀起内地投资者的“打新”热潮。因为港股新股中签率大大高于A股,而且和投资者申购的金额有关,所以好的IPO会吸引大量资金。不过他认为,因为港股IPO并不像A股一样百分之百赚钱,所以在认购时需要更多地关注企业本身的素质。
除了中小投资者,机构投资者对于新股通的开通也充满了期待。据记者多方了解,虽然内地的公募基金目前较少参与港股“打新”,但新股通开通以后,他们将积极把握其中的投资机会。
“港股‘打新’这块的收益我们看到了,确实很有吸引力。但是因为内地现在还只能通过QDII打新,手续上有些繁琐,所以并没有参与。如果今年新股通能够放开,我们就会比较多地参与。”沪上一位QDII基金经理表示。
“我们以前很少参与港股‘打新’,主要是因为港股上市的新股常常破发,存在一定风险。去年只是参与了阅文集团的‘打新’,因为我的组合里持有腾讯控股(475.2, 4.00, 0.85%),可以优先认购一定数量的阅文集团。”华南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的QDII基金经理告诉记者。
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国际业务部总监则表示,开通港股通后,沪港深基金可以参与“打新”,但可能要采取两种方式:一是现有产品召开持有人大会修改契约,二是新发相应的产品。他说:“我们进行投资需要严格遵守契约。比如老的沪港通基金,若不修改合同,就不能通过深港通投资港股。”
何时狩猎“独角兽”
一直以来,金融、地产都是香港股市中的主角。由于难以获得海外投资者的青睐,新兴企业板块往往估值较低。但在本轮港股牛市中,新经济作为一股强劲的新生力量开始吸引全世界的目光。
例如,新经济股龙头腾讯控股去年上涨114%,股价屡次刷新历史纪录,并成为亚洲首家市值破5000亿美元的科技公司。2017年在港股上市的公司中,互联网和科技方面的“新经济公司”成为募资主力,前十大IPO中的众安在线、阅文集团、易鑫集团和雷蛇的募资金额分别达到136.83亿港元、95.74亿港元、67.66亿港元和47.46亿港元。
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,中国内地新经济迅猛发展,很有可能引领未来世界新经济的发展方向。继美股市场涌现出脸谱、苹果、微软、谷歌及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后,在科技飞速占领全球市场的时代,代表着转型方向的公司完全有理由受到资金的青睐,而这正是港股市场继续蓬勃发展的新机遇。
在过去的一年中,内地公募基金已成为南下资金中的重要力量,可以灵活投资两地市场的沪港深基金规模迅速扩张。根据最新披露的基金2017年四季报,除了腾讯控股,沪港深基金的重仓股主要集中在金融、地产、汽车等传统领域。虽然已经关注到港股市场上日益崛起的新经济公司,但在多数基金经理看来,狩猎这些“独角兽”的最佳时机似乎仍未到来。
“新经济股确实是一些成长性比较高的标的,我对此也比较看好,但还是会去寻找那些具有扎实商业模式的公司,同时也会关注估值。”华宝海外中国成长混合的基金经理周欣表示。在他看来,再好的东西也要有一个合理的价格,如果价格不太合理,把积极的因素过度地反映在股价中,在买入之后可能不但很难获取收益,还会有下行风险。
周欣提醒,“新经济”类股票中鱼龙混杂,需要仔细分辨,真正好的商业模式非常稀缺。以互联网行业为例,经过多年淘洗能够真正发展壮大的企业数量其实极为有限。
“我一直在持续关注这类新经济公司,而且也曾阶段性地买过一两只股票。但从目前投资结构来看,我认为时机还不是很成熟。不能认为新经济股就一定有投资机会,我们需要去分析它们的商业模式,有些新经济股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们短期内没有很多机会。”沪上一位QDII基金经理坦言。
也有基金经理认为,尽管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,但不少新经济公司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,相较于依靠经济周期走强的传统行业而言,它们可能更有“后劲”。
“现在经济稳增长势头明显,在这个阶段周期性板块会表现得更好一些。但放长眼光来看,更为重要的还是企业的内生增长,而这主要体现在一些新兴行业上。目前港股市场的上市公司结构还是偏传统,比如国企指数成分股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周期性特征,很难会有内生增长力量来推动企业市值扩大。”南方一家基金公司的国际投资负责人表示。
国海富兰克林沪港深基金经理徐成表示,新经济类股票中一些估值较低的中小市值公司,随着盈利增加、市值增长,未来或被纳入港股通标的。他将关注其中业绩增长情况较好、质地优良、具备核心竞争力、估值合理、在市场竞争中能为股东提供较优价值的上市公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