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能膜系列报告(二):需求扩张叠加技术突破 基膜国产化成竞争胜负手
2021 年中国大陆PET 光学基膜市场规模达79 亿元,不考虑进口情形下国内供需缺口达37 万吨,国产替代空间广阔。我们保守测算,2021 年中国大陆PET 基膜需求量为79 万吨,其中显示面板用PET 基膜需求量为44 万吨,非显示行业中MLCC 需求量为25.6 万吨,汽车和建筑窗膜需求量为9.5 万吨,而供给端产能仅为52 万吨,考虑行业处于发展初期,存在良率提升、新投产能爬坡及客户导入的时间问题,我们在乐观/中性/悲观情况下,假设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0%/70%/60%,缺口达到37.3/42.5/47.7 万吨。以上为各产品一般结构下光学基膜用量的保守测算,因面板结构复杂且差异性较大,OCA 光学胶、减反射膜、量子点膜等功能性光学薄膜用PET 基膜需求量未计入在内,我们判断实际本土化供需缺口可能将大于此测算数据。BOPET 薄膜年进口量约为30 万吨,其中多数为MLCC、OCA 等高端光学基膜,光学基膜市场整体处于供需偏紧格局。
全球消费电子产业产值达3000 亿美元,在新型显示技术发展与消费升级的驱动下维持3%增速,随着全球面板产业链转移,面板产能向中国大陆集中,形成中国大陆供应全球局面,上游材料的需求将迎来大爆发,预计2023 年中国大陆PET 光学基膜需求规模将达到87 亿元。首先,根据DSCC 数据,预计2025 年中国大陆LCD 和AMOLED 产能占比将达到69%/47%,5 年CAGR 为7%,超过全球3%增速。第二,光学基膜下游应用的国产化率水平不断提高,背光模组用增亮膜、扩散膜、反射膜的国产化率达到50%,液晶面板中偏光片和彩色滤光片国产化率达到18%/45%,而光学基膜自给率低成为应用材料产能扩张的重要制约因素。第三,光学基膜为高壁垒、高价值量的卡脖子材料,美日韩对其垄断性较高,具有一定限供断供风险,国家提高对供应链自主性的重视度,基膜供应的稳定性也成为下游企业选择光学膜厂商的重要考虑因素。
技术突破+价格优势+供应链交期优势,推动光学基膜国产替代加速。国内光学基膜生产企业在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取得进步,产品可满足行业技术标准要求,并逐渐进入下游客户供应体系。在产品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,一方面,与国外品牌相比,国内品牌产品具有显著价格优势,进口BOPET 价格高于本土产品售价4-6 倍,价格差主要是来自成本(人力成本、运输成本)以及品牌溢价。另一方面,本土厂商运输距离短,交期较短,可以快速响应下游厂商需求。下游面板厂商行业格局逐渐稳定,并由规模竞争阶段发展至成本竞争阶段,面板目前处于显示产业链的利润洼地,毛利率在(-20%)-30%之间,低成本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,面板物料成本占比高达77%,其中光学膜相关成本占到21-34%,因此国产光学基膜价格优势凸显。
中国大陆光学膜行业处于技术积累阶段,主攻中低端市场,降低成本、高端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,基膜布局可以形成成本+技术深厚护城河。成本的影响因素包括产品良率、原料成本、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,国内企业的人力和运输成本相差不大,前两项是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,光学膜原料中基膜占比约70%,且基膜质量直接影响成品膜良率,此外光学基膜是生产壁垒最高的环节(光学基膜>复合膜>其他光学薄膜),基膜布局可以形成成本+技术深厚护城河,对企业利润释放和产能扩张至关重要。
投资建议:光学膜行业尚处于起步期,下游市场持续扩容叠加国产化进程加速带来板块红利,产业链中高端基膜的供应能力和供应链稳定性的瓶颈亟待突破,基膜技术突破成为相关企业竞争的胜负手,建议关注布局从基膜到成品膜产业链一体化、具有较长时间技术积累的功能性薄膜平台型公司,关注双星新材、斯迪克和东材科技。
风险提示:技术突破、客户导入进程、需求增速不及预期。
(文章来源:华创证券)